DeepSeek现象:风险投资家的警钟
DeepSeek的迅速崛起如何暴露了传统风险投资思维的缺陷
人工智能领域因DeepSeek的迅速崛起而震动,行业巨头和风险投资家都争先恐后地想要赶上。短短几个月内,这家以研究为导向的人工智能强企颠覆了市场,引发了全球关注,并迫使人们认真审视传统风险投资公司如何评估高科技投资。
与中国的其他人工智能公司(如MiniMax、百川智能和智谱AI,这些公司都积极寻求资本)不同,DeepSeek采取了一条非常规的道路。它在没有依赖外部投资的情况下蓬勃发展,让风险投资家们只能在场外观望,拼命寻找进入的机会。这就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多风险投资公司未能识别并投资于现在被誉为最重大的人工智能突破之一的项目?
风险投资公司错失良机:为什么DeepSeek不需要他们
尽管中国乃至全球的人工智能蓬勃发展,DeepSeek仍然设法保持着高度的独立性。该公司由梁文峰创立,他是一位对人工智能有着深刻理解的金融量化专家。DeepSeek受益于其强大的财政支持,主要来自梁文峰于2015年创立的对冲基金High-Flyer Quant(也称为Phantom Quant)。这家资金雄厚的母公司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包括一个庞大的GPU集群——这对于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训练至关重要。
与需要大量早期资金用于计算基础设施和研究的传统人工智能初创公司不同,DeepSeek不需要风险投资来扩大规模。这种根本的自给自足使其有别于其他依赖风险投资生存的人工智能企业。
但除了资金之外,DeepSeek不愿与传统风险投资公司合作的原因还在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虽然大多数风险投资公司都推动快速的产品商业化,但DeepSeek的核心使命是研究和探索。梁文峰一直公开表达他的愿景:优先考虑基础研究而不是盈利。这种长期的、研究至上的方法在投资者面临交付快速回报压力的行业中是罕见的。
DeepSeek的FOMO浪潮:投资者被抛在身后
现在DeepSeek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投资界正争先恐后地纠正他们的错误。DeepSeek崛起的速度之快——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相对默默无闻到成为主导者——引发了风险投资公司中的**“错失恐惧症”(FOMO)**。
即使是像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这样传统上谨慎的投资者也改变了他们的论调。朱啸虎之前曾认为大型人工智能模型被过度炒作,但他公开承认,如果有机会,他会“不惜一切代价”投资DeepSeek。
这种情绪的转变凸显了风险投资行业中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对突破性创新采取被动而非主动的方式。许多公司只在一家公司已经证明自己之后才认识到其价值,而不是在早期就识别出潜力。
风险投资行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激励机制错位和短期压力
风险投资公司传统上是围绕清晰的退出策略和相对较短的投资期限而建立的。然而,像DeepSeek这样的突破性初创公司依靠的是长期研究和探索,而不是立即的产品商业化。DeepSeek的创始人公开表示,他们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基础研究,即使“商业理由”并不立即显而易见。这种对深度技术和研究的关注可能会与风险投资公司为有限合伙人提供快速回报的任务发生冲突。风险投资公司面临着投资于承诺快速增长和明确盈利途径的企业的压力——即使这些企业从长远来看可能不那么具有变革性。
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DeepSeek的故事揭示了有远见的创始人和投资机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文化冲突。像梁文峰这样的创始人来自一个自我维持的资本允许他们专注于创新而没有外部压力的背景。相比之下,风险投资公司习惯于引导初创公司通过快速扩张和退出策略。这种不匹配意味着,即使风险投资公司意识到潜力,他们受商业验证期望影响的机构心态也会阻止他们充分参与以不同模式运营的企业。
面对不确定的商业化,规避风险
DeepSeek的方法——投资于研究而没有立即的产品化计划——给投资者带来了不安的风险。风险投资公司需要考虑流动性事件:这项技术将如何以及何时货币化?在资本受到越来越严格审查的环境中,缺乏明确的商业路径或市场就绪的产品会让许多投资者犹豫不决。由于颠覆性技术通常会挑战现状,需要重新思考现有的商业模式,因此这种风险规避情绪会加剧。对于许多风险投资公司来说,长期影响的承诺被担心将资金投入到不符合其既定投资标准的企业中的恐惧所掩盖。
过度依赖既定的指标和趋势
风险投资公司经常追随流行的趋势并应用经过试验和测试的估值模型。投资界最近对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等领域的关注反映了这种趋势。然而,这些趋势可能会掩盖真正创新的微妙信号——这些信号可能只有那些愿意超越当前指标的人才能看到。DeepSeek的成功,以可比模型通常成本的一小部分实现,表明创新有时可以在传统的商业化途径之外蓬勃发展。
新一代中国企业家:建设者,而非造假者或营销者
DeepSeek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创业文化的一个更广泛的转变。它标志着新一代企业家的崛起,他们优先考虑技术突破,而不是个人品牌和市场驱动的炒作。
这一趋势与前一代科技创始人大相径庭,他们经常登上《福布斯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强调市场增长而非深度科技创新,并积极参与自我宣传。梁文峰,很像字节跳动的张一鸣,代表着一种不同的精神:低调、注重执行、产品至上。
这些创始人不是在寻找聚光灯;他们正在建设重新定义行业的公司。他们专注于研究和长期影响,而不是快速的市场胜利,这使得他们对于传统风险投资公司来说特别难以支持——尤其是那些优先考虑可预测的增长和退出策略,而不是深度、根本性创新。
市场驱动型企业家的陨落
多年来,中国的科技行业一直被那些与其说是建设者不如说是营销者的企业家所主导——那些知道如何制造轰动效应、获得资金并推动估值飙升的创始人,但他们的产品背后往往缺乏技术深度。这个时代正在消逝。
投资者现在正在超越困扰中国科技界某些领域的**“造假直到成功”的文化。相反,他们正在押注于那些深入了解其行业并从第一性原理构建的技术创始人。**
未来:DeepSeek之后会发生什么?
随着DeepSeek继续塑造人工智能格局,一些关键的投资趋势正在出现:
- **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繁荣:**为人工智能工作负载提供云计算、芯片和存储解决方案的公司正在看到需求增加,英伟达、AMD和华为等公司从中受益。
- **企业人工智能应用:**虽然DeepSeek专注于基础模型,但真正的商业竞争将在于将这些模型集成到业务运营中的企业人工智能应用。
- **开源人工智能复兴:**DeepSeek的快速进展加剧了人们对开源人工智能的兴趣,这是对OpenAI和谷歌DeepMind专有模型的一种制衡。
- **深度技术胜过炒作:**投资者正在将重点从高度投机性的人工智能企业转向那些具有明显技术优势和可防御护城河的企业。
风险投资思维的转折点
DeepSeek的故事是对那些过于依赖传统投资框架的风险投资公司的明确警告。未能投资DeepSeek并非因为缺乏认识——而是由于风险投资优先事项与深度技术研究的现实之间存在根本性的不一致。
对于投资者来说,结论很明确:未来属于那些能够识别和支持研究驱动的创新的人——而不仅仅是追逐最新的市场趋势。
想要支持下一个DeepSeek的风险投资公司需要重新思考他们的策略,建立更深厚的技术专业知识,并愿意对那些更关注未来十年而不是下一个融资回合的有远见的创始人承担风险。
下一波中国创业公司将由建设者而非营销者领导——只有那些能够发现差异的人才会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