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红线:中国必须改革其经济模式,方能达成真正的伙伴关系
伙伴关系的代价:中国经济模式面临欧洲的审视
2025年4月10日,西班牙首相佩德罗·桑切斯抵达北京,官方声明称此行旨在庆祝中西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然而,在礼节性的握手和精心安排的乐观氛围背后,一个严峻的现实笼罩着这次峰会:欧洲不再愿意对中国的劳工问题、产能过剩和资本外流等经济模式保持沉默。
桑切斯在短短几年内第三次高调访华,反映了欧盟面临的更广泛战略困境。虽然在全球关税上升和地缘政治对抗加剧的背景下,与北京保持外交接触仍然至关重要,但仅仅将对话等同于进步已远远不够。欧洲决策者正在划定明确界限:贸易不能以牺牲劳动尊严、摧毁国内产业和削弱长期经济主权为代价。
中国经济模式的争议——贸易谈判的阻碍
欧盟立场转变的核心在于对中国当前经济模式的质疑。这种模式被描述为"一种自我强化的失衡引擎",建立在五个相互关联的环节上:
-
劳工问题:中国的工业实力依赖于工资偏低、保障不足且缺乏集体谈判权的劳动力。工人们支撑着国家的工厂运转,却只获得他们创造财富的一小部分。
-
国家推动的产能过剩:在政府制定的激进产量目标和大量国家补贴推动下,中国在电动汽车、钢铁、纺织品和太阳能电池板等领域的产能过剩,导致大量产品以远低于正常竞争水平的价格涌入西方市场。
-
外国本土产业受损:这些人为压低的廉价出口威胁了欧洲本土制造商的生存,导致工厂关闭、就业减少,加剧了全球化已经造成的区域社会经济裂痕。
-
财富集中:这种模式带来的收益主要流向中国政商精英。普通民众,特别是产业工人的生活水平提升有限。
-
资本流向欧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通过这种体系获得的利润往往流回欧洲——不是作为生产性投资,而是作为投机性资金流入高端房地产和金融市场,推高房价,特别对年轻和弱势欧洲人群体造成影响,并扭曲当地经济。
一位布鲁塞尔贸易分析师指出:"这是一个循环系统,破坏我们产业的资金又回流购买我们的城市。这种失衡不仅是经济层面的,也是道德和政治层面的问题。"
西班牙访华:外交努力还是现实回避?
虽然桑切斯一直倡导合作而非对抗——强调绿色发展、农业和技术等共同利益领域——但他的访问恰逢欧盟耐心即将耗尽之际。这次访问也引起了华盛顿的密切关注,美国官员警告称,与北京更紧密的联系可能会削弱欧洲在大国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中的影响力。
一位要求匿名的欧盟高级外交官表示:"桑切斯正在进行一场微妙的平衡。他希望吸引中国投资,但又不认可使这种投资成为可能的经济体系。然而,除非中国在劳工待遇、贸易实践和资本流动方面进行根本性改革,否则欧盟将不得不设定更严格的合作限制。"
事实上,欧洲已经明确表示:合作必须基于一定前提条件。
欧洲的要求:实现更公平贸易的条件
欧盟正在形成一种更为坚定、有原则的立场——要求中国进行具体改革,以换取继续进入欧洲市场的机会。主要期望包括:
-
劳动尊严与权利
欧盟希望看到劳动条件显著改善,包括工资标准、工人保护以及建立真正的工会权力。否则,欧洲的进口可能会使不公平劳工状况长期化。 -
贸易透明度与公平性
欧盟官员正在推动更严格的反倾销法规,并在可能情况下对电动汽车等进口商品实行最低价格标准。这将为欧洲制造商创造公平竞争环境,而无需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
限制国家补贴与产能过剩
欧洲敦促北京减少工业补贴,终止为产能过剩而生产的做法。已有提案建立协调一致的监督机制,以审查国家援助并防止市场扭曲。 -
资本流动监管机制
为解决中国投机性资本流入欧洲资产的问题,一些政策制定者正考虑对外国实体购买高端房地产征收针对性税收,甚至推出更广泛的资本透明度法规。
一位柏林高级经济顾问表示:"中国需要欧洲,正如欧洲需要中国。但我们必须确保这种相互依存不会削弱我们的民主制度或经济韧性。"
背景:关税、地缘政治与战略中间地带
桑切斯的访问发生在全球局势动荡之际。美中贸易争端已达到新高度,双方关税大幅上升——进入美国的中国商品关税高达145%,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商品关税高达84%。迄今为止,欧盟一直小心谨慎地平衡立场,暂停对美国钢铁和铝征收报复性关税,同时重新调整对华战略。
在这种背景下,桑切斯将西班牙定位为务实对话者。他此前曾在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的决定中投下弃权票,并公开表示暂停关税升级是进行有意义谈判的机会。尽管他倡导"公平平衡"的贸易,批评者认为这可能会削弱布鲁塞尔正在形成的更为强硬的欧盟共识。
欧盟内部分歧也在扩大。法国推动采取更为激进的关税措施,而德国和西班牙则倾向于建设性对话。这种内部不协调可能会减缓欧盟有效应对中欧贸易结构性挑战的能力。
做出艰难选择的时刻
随着桑切斯继续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强会晤,利害关系远超象征性姿态或联合公报。根本问题在于中国是否准备改变一种既推动了自身崛起,又以牺牲劳动尊严、全球经济公平和国外民主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模式。
对欧洲而言,这一决定同样艰难。它能否继续从廉价进口商品和外国资本中获益,同时承认这些带来的社会代价?或者,它是否会选择一条坚守核心价值观的道路,即使冒着经济摩擦的风险?
一位布鲁塞尔政策专家直言不讳地表示:"除非中国结束其'赢者通吃'模式(仅使中国精英受益),否则就不会有双赢局面。欧洲的未来取决于能否直面这一点,并真正理解其含义。"
这种不平衡循环必须打破。现在是时候推动有条件的、负责任的贸易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