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包容的边界:认识和拥抱心理和性格的多样性
在当代社会讨论中,“多样性”的概念主要映射到可见的和身份导向的特征,例如种族、性别、性取向,以及越来越多地包括身体能力。这些差异领域理应被视为必须大力追求平等、代表性和正义的关键领域。然而,仍然存在着一个广阔的、常常被忽视的人类多样性领域,这对我们的集体福祉同样至关重要:心理和性格的多样性。虽然它可能看起来不太明显,但我们思维方式以及性格形成和运作方式的差异范围深刻地塑造着个人生活和整个社会。忽视这一维度会导致一种微妙但普遍存在的边缘化形式——它迫使人们符合某些“理想”的性格类型,并扼杀丰富多彩的人类个性。
顺从文化:被“喜欢”和“讨人喜欢”的沉默期望
在许多现代社会中,文化潜台词很明确:要在个人、职业或社交方面取得成功,你必须是一个外向的社交能手、有魅力的谈话者,或者至少是一个永远令人愉快的团队成员。想想当代工作环境、社交媒体文化和教育环境中的隐性压力。外向性——通常表现为社交能力、健谈和强大的外向性——经常被视为人际交往能力的黄金标准。这种文化偏见体现在招聘实践中,倾向于选择有魅力的面试者;课堂参与评分中,奖励那些直言不讳的学生;以及社会规范中,赞扬那些主导谈话的人,而不是那些静静思考的人。
但现实是,人的性格存在于一个广阔的范围内。研究表明,大约30-50%的西方文化中的人认为自己比外向更内向(Cain,2012),而这个数字甚至没有考虑到那些性格差异更细微的人——那些本身并不“害羞”或“孤僻”的人,但他们独特的 worldview、沟通方式或情绪表达并不完全符合外向的模式。强迫每个人都像一个合群的社交蝴蝶一样行事,低估了性格特征的巨大多样性,并可能伤害那些天生无法在这种期望下茁壮成长的人。
心理压力的证据:当我们不符合模式时
强迫人们符合单一性格规范的负面心理影响已得到充分证明。20世纪50年代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的开创性研究证明了社会压力在塑造个体行为方面的强大力量——即使这种行为与个人的感觉和信念相矛盾。更当代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表明群体和机构常常无意中施加巨大的压力,迫使人们符合多数人的性格风格。这种压力不仅仅是关于意见或决定;它关乎个人如何向世界展现自己。
发表在《心理学科学》上的一项研究发现,经常压制真实情绪反应的人——通常是为了迎合社会期望——幸福感较低,压力更大(John & Gross,2004)。个人内在性格与期望中表现出的外在人格之间的不匹配,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从高度焦虑到自尊心降低。事实上,那些长期被迫表现得比实际更外向的人,生活满意度较低,与压力相关的健康问题指标也较高。
此外,关于心理健康障碍和人格的大规模研究——例如对检查人格病理学和情绪障碍之间重叠的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人为地执行“可接受的”性格特征会加剧潜在的疾病。ICD-10和DSM-IV因其对人格障碍的分类方法而受到批评,因为这些框架往往无法捕捉人格的复杂性和流动性。许多不符合可诊断疾病的明确标准的个体仍然每天都面临挑战,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自然倾向与主要的文化期望相冲突。
神经多样性:一个日益被认可的前沿
近年来,“神经多样性”的概念——最初是为了验证和庆祝自闭症患者——扩展了我们对心理和性格多样性的理解。神经多样性倡导者认为,正如自然界存在生物多样性一样,人类物种也存在“神经生物多样性”。不同的认知风格、注意力模式、社会优先级和情绪反应并非缺陷;它们是使我们集体潜力更加丰富的变异。最近的研究表明,接纳神经多样化员工的工作场所可以胜过那些不接纳的场所,尤其是在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创新方面(Austin & Pisano,2017,《哈佛商业评论》)。
同样,对内向和高敏感性个体的赞扬——由Elaine Aron博士等研究人员研究的特征——在主流文化中获得了关注。认识到安静、沉思的人为团队带来了独特的优势,从对细节的关注到深思熟虑的决策,为更平衡和高效的组织打开了大门。
拥抱真实性:走向一个重视所有性格类型的文化
在实践中,拥抱心理和性格的多样性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创造社会、教育和专业环境,在这些环境中,真实性不仅被允许,而且被鼓励。考虑以下转变:
-
教育举措: 学校可以通过承认不同性格类型学习和沟通方式的不同来发挥关键作用。教师可以提供替代性的参与方式——书面反思、一对一讨论或小组工作——而不是仅仅将参与等同于在课堂上发言,这些方式尊重各种社会和认知风格。从小进行关于性格多样性的教育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安静不是缺陷,深思熟虑不是迟钝,并且有很多方式可以闪耀。
-
工作场所政策和规范: 具有前瞻性的组织可以实施灵活的工作安排和各种形式的协作——例如异步头脑风暴工具、混合会议(包含口头和非口头反馈选项)以及重视贡献质量而非口头输入频率或数量的认可制度。适应各种性格类型与更有效的团队绩效、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和更低的员工流失率有关。
-
媒体和文化叙事: 媒体、文学和电影中的故事讲述在塑造文化规范方面具有巨大的力量。通过展现多样化的主角——那些深思熟虑、内省且在社交方面不典型的英雄——媒体可以支持更广泛的性格特征。这种表现有助于减少“不同”的污名,并鼓励观众和读者欣赏各种表达和领导方式。
-
心理健康倡导和政策: 我们需要公共卫生和政策框架来保护个人免受基于性格类型的歧视。随着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倡导工作必须从仅仅关注减少已诊断疾病的污名扩大到解决那些因性格特征而受到惩罚的微妙偏见。量身定制以满足不同思维需求的心理健康资源,可以帮助个人应对仍然反映外向或社会统一理想的环境。
真正人格包容的益处
一个真正重视心理和性格多样性的社会将获得无法衡量的益处。组织心理学的研究反复证实,多样化的团队——在适当的管理下——能够产生更有创意的解决方案,并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Van Knippenberg & Schippers,2007)。观点、方法和情绪取向上的差异丰富了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减少强迫一致性可以减轻慢性压力,为自我接纳开辟渠道,并改善整体福祉。那些感觉可以做自己的人——安静、精力充沛、有条理、自发、情感内敛或表达敏感——更有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并保持一种目标感和归属感。
结语:打破对“房间里的大象”的沉默
我们在关于多样性的讨论中正处于一个关键时刻。虽然在承认种族、性别和性取向多样性方面取得的进展应该受到赞扬,但现在是时候拓宽我们的视野,并努力解决“房间里的大象”:普遍存在但常常未被言说的期望,即每个人都应该符合特定的性格模式。拥抱心理和性格的多样性需要我们对教育、就业、互动、制定政策和讲述故事的方式进行范式转变。
只有认识到并肯定性格差异——无论是通过内向、神经多样性、情感复杂性还是非传统的社交风格——同样有效且有价值,我们才能建立一个真正包容的社会。这种转变不仅在道德上是正确的,在心理上也是有益的;它也可能是我们释放人类全部潜力的最佳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