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司海外剥削自家员工:令人不安的虐待和剥削趋势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国跨国公司在其海外运营中虐待中国员工。令人震惊的报告显示,比亚迪和华为等公司针对在海外工作的中国员工存在肢体攻击、劳务剥削和严重不道德行为。这些事件凸显了一个令人担忧的模式:中国公司对本国员工实施苛刻的工作条件,导致大规模的剥削。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公司在海外如此严厉地对待自己的人民?为什么尽管相关公司进行了公关努力,这些问题仍然存在?让我们来探讨这一令人担忧现象背后的复杂性。
比亚迪在巴西:中国工人面临暴力和剥削
根据UOL的报道,比亚迪位于巴西巴伊亚州卡马萨里市的工厂目前面临严重的工人虐待和肢体暴力指控。巴西劳工部(MPT)已就这些指控展开调查,这些指控表明,员工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以满足紧迫的期限,纪律处分包括肢体攻击。11月11日进行的检查包括一名检察官和联邦警察,当局此后要求比亚迪及其分包商提供详细文件。这些文件包括劳动合同、外国工人签证、事故预防计划和职业健康报告。
这些指控主要针对由金江建设集团(一家协助工厂建设的中国公司)雇用的中国工人。这些远在家乡的工人面临着繁重的工作安排,几乎没有机会与当地社区互动。一位来自成都的工人提到:“我们工作太忙了,没时间去看镇上。”这种虐待行为体现了许多中国制造工厂中的苛刻做法。例如,比亚迪位于中国无锡的工厂曾发生过工人抗议取消加班的事件,这大大减少了他们的收入,突显了迫使员工加班加点工作的经济压力。
作为回应,比亚迪谴责第三方承包商的行为,并将涉嫌施暴者逐出其工厂。该公司强调其长期以来对巴西员工福利的承诺,表示正在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支持仍在工厂工作的受影响员工。比亚迪还指出,他们正在加强对建筑工地的监管,以确保遵守法律标准和尊重工人。尽管做出了这些承诺,但调查结果将在揭示比亚迪对其海外运营中维护道德劳动实践的真正承诺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比亚迪已在巴伊亚工厂投资总计55亿雷亚尔,预计将创造超过2万个直接和间接就业机会。首席执行官李雪将在12月2日访问巴伊亚,届时将宣布在卡马萨里扩大业务的新投资。劳工部(MPT)将分析所要求的文件,并根据调查结果,可能会提出行为调整协议(TAC)或采取法律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
华为:海外运营的双重标准
华为也因其对待海外分支机构的中国外派员工的方式而受到批评。这些员工被期望遵守华为臭名昭著的“狼性文化”——其特点是长时间工作、高压环境以及对实现公司目标的坚定奉献。这些条件通常包括延长工作日和在深夜或周末举行会议。与此同时,当地雇员受到东道国劳动法规的保护,这些法规往往强制执行更人性化的时间和更好的条件。
相比之下,当地雇员通常受其所在国家劳动法和文化规范的约束,这可能与华为的内部规章不符。例如,在欧洲,当地的劳动法规规定了标准的工作时间,并禁止过度加班。这种差异给公司内部的跨文化沟通和融合带来了挑战,导致中国外派员工和当地员工在期望和工作量方面的差异。
华为试图通过多元化管理和跨文化意识培训项目来弥合其当地员工和中国外派员工之间的差距。这些举措旨在增强相互理解,并营造更具凝聚力的工作环境。然而,工作文化的固有差异给营造团结的工作场所带来了挑战,使中国外派员工容易承担过多的工作量。
其他中国公司海外劳工剥削的例子
在中国国家在海外工作的剥削行为并不仅限于比亚迪和华为——其他几家公司也牵涉其中。在青山控股集团的印尼莫罗瓦利工业园(IMIP),快速扩张导致工人安全受到影响,导致爆炸造成多人伤亡。报告表明,事故频繁发生,缺乏充分的安全措施,许多中国工人忍受着危险和剥削的条件。非营利组织趋势亚洲记录了自2015年以来镍生产设施中的101起死亡和240起受伤事件,其中近一半发生在IMIP。美国劳工部也已将印尼镍生产列为强迫劳动行为。
快时尚零售商Shein也因劳工虐待而被指控,报告显示员工每周工作75小时,轮班长达17小时,违反了中国劳动法。2024年,Shein承认在其供应链中发现了两个童工案例,引发了对其劳工行为的审查。甚至横跨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带一路”倡议项目也见证了对中国工人的虐待,包括克扣工资、强迫劳动和安全措施不足。中国劳工观察的一项调查发现,在印尼的镍生产项目中,这种违规行为是例行公事,并记录了在新冠疫情期间滞留在海外的中国工人面临剥削和缺乏支持的情况。
在以色列建筑业工作的中国公民也报告了剥削行为,包括高昂的招聘费用、克扣工资和恶劣的工作条件。一些工人为工作签证支付高达19000美元的费用,往往导致债务奴役。雇主被指控没收护照并对工人进行剥削。
海外剥削中国工人的根本原因
中国公司对其本国员工的剥削程度比其海外运营中的当地员工更严重,这源于文化、法律和经济因素。
-
文化规范和职业道德: 中国公司通常将国内工作文化带到国外,对中国外派员工实行“996”工作制——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周6天。这种工作文化被视为实现公司竞争力的必要条件,许多工人认为忍受艰辛是他们的责任,尤其是在国有企业或华为、比亚迪等大型公司中,对公司的忠诚度受到强调。
-
法律和监管限制: 中国外派人员往往陷入一个“灰色地带”,他们不受保护其他工人的当地劳动法的约束。在发达地区,当地的劳动保护措施阻止公司强加过分苛刻的条件,而持有特殊签证的外派人员往往面临较少的保护,使他们容易受到剥削。
-
经济和战略驱动因素: 为了降低成本,公司让外派员工过度工作,而不是雇用更多员工。通过利用劳动法的漏洞并提供固定工资,他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而无需支付加班费。当地雇员通常是在严格的法律条件下雇用的,这使得剥削变得冒险且代价高昂,而剥削中国公民,尤其是那些临时派驻人员,则涉及较少的监督和较少的后果。
-
心理和战略操纵: 中国公司对外派员工抱有更高的期望,将他们视为必须维护公司在海外价值观的文化大使。这造成了对更高职业道德和遵守规定的隐性要求。此外,这些工人面临语言障碍、文化不熟悉以及对雇主在住房、签证和就业方面的依赖,这使他们孤立无援,难以维护自己的权利。
-
历史和结构背景: 中国快速工业化的遗产促进了自我牺牲的精神,中国工人将其内化。此外,公司往往对当地员工更好,以便在东道国树立积极形象,在其劳工行为中造成了双重标准。
为什么这种剥削持续存在
由于以下几个原因,中国工人海外工作的剥削行为仍在继续。儒家文化规范强调尊重等级制度,这使得工人不敢挑战他们的雇主。此外,公司优先考虑生产力和业绩而非员工福利,往往导致无视中国外派人员的权利和福祉。此外,国际劳工组织和当地政府并没有持续审查中国公民的待遇,这限制了外部施加改变的压力。
工人剥削的全球影响
中国工人海外运营中的虐待行为对全球工人阶级具有重大影响。当工人未能抵制剥削时,他们无意中使这种待遇正常化,为跨国公司在其他地方复制这种做法创造了先例。这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因为公司为了追求利润而利用宽松的劳动做法,从而侵蚀全球工人的权利。
历史上,劳动权利的进步是通过抗争实现的——罢工、抗议和集体行动。如果没有反击,全球各地的工人将面临失去他们为争取更好工作条件所需议价能力的风险。中国外派人员持续的被动行为可能导致全球劳动标准倒退,加剧经济不平等,使公司受益,而工人阶级却为此付出代价。
如何解决劳工剥削和赋能工人
为了打击海外中国工人的剥削行为,需要集体和系统的努力。赋予工人了解其权利的知识,建立国际团结,以及促进公司问责制,是必须采取的关键措施,以确保所有工人的公平待遇。劳工组织和倡导团体必须支持中国工人,而消费者可以要求跨国公司保持透明和承担责任。
赋能中国工人: 工人需要获得关于国内外劳动法及其权利的信息。在中国的工人之间建立团结网络,与当地工会合作,以及利用社交媒体,可以加强他们的地位。必须鼓励在海外工作的中国工人与当地支持系统和国际倡导团体联系,以获得影响力。
国际团结: 全球劳工组织必须向中国工人伸出援助之手,倡导公平待遇,并在国际论坛上揭露虐待行为。来自全球工会和消费者倡导组织的支持可以向公司施加压力,促使其改革劳工行为。发达市场的消费者也可以通过要求公司承担责任并迫使其改善其供应链中的劳工行为来发挥作用。
公司问责制: 政府和国际机构应执行更严格的劳动法规,并惩罚剥削工人行为的公司,无论其国籍如何。对所有工人的劳动保护的执行,无论其国籍如何,以及倡导中国公司内部的文化和体制转变,都有助于平衡效率与员工福利。更好地执行劳动权利也可以阻止公司剥削其外派人员。
最终,中国外派人员应享有尊严、公平的报酬和免受剥削的保护。为了实现改变,公司必须尊重所有工人的权利,无论其国籍如何,并且必须赋予员工权力,让他们能够抵制不道德的行为。争取劳动权利是一场全球性斗争——在一个地方的抵抗会增强各地运动的力量。
被动抵抗的全球影响
被剥削的中国工人的被动或“懦弱”可能导致全球工人阶级状况恶化的说法,引发了对劳动权利、全球团结以及在全球化经济中正常化剥削的连锁反应的深刻担忧。
-
剥削作为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模式: 当中国工人未能抵制强大公司的剥削时,就会树立一个先例。跨国公司观察到严重的劳动行为没有受到挑战,可能会在其他地方采用类似的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利润。这种剥削的正常化给其他国家的工人施加了压力,迫使他们接受较低的标准以保持竞争力,从而导致劳动权利的普遍侵蚀。
-
抵抗在塑造劳动权利方面的重要性: 劳动权利的进步历来是通过集体行动实现的,例如罢工、抗议和工会化。通过不挑战剥削,任何行业或国家的工人都有可能阻止进步,并逆转来之不易的成果。在一个全球化的经济中,劳动力市场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国家的剥削可能会贬低其他地方的劳动力,从而损害各行业的工资和工作条件。
-
持续被动行为的后果: 如果公司在剥削中国工人方面取得成功,他们就有动力在世界各地采用类似的做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可能会侵蚀国际劳动标准,为剥削规范创造先例,并破坏全球团结。将不稳定工作安排(例如零工时合同、零工和无薪加班)扩展到其他地区也是一个可能的后果。
-
鼓励抵抗: 通过向中国工人提供权利方面的教育,建立团结网络以及与当地工会合作来赋能中国工人,是鼓励抵抗的关键步骤。全球劳工组织必须向中国工人表示团结,而消费者倡导可以促使公司采取公平的劳工行为。
-
更广泛的伦理含义: 将剥削作为任何群体的规范接受,会延续一种世界观,即工人是商品,而不是理应享有尊严和公平待遇的人。反对剥削有助于防止全球劳动标准的恶化,并强化了无论国籍如何,工人都有权享有尊严、安全和公平报酬的原则。
如果中国工人保持被动,那么容忍剥削的先例很可能蔓延到其他地区,从而损害全球工人阶级,并使不平等和压迫的循环持续下去。争取劳动权利是一项共同的事业,任何地方的抵抗都会增强各地的运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