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两个创业世界正在碰撞:风险投资的幻影与建设者的前沿
在中国科技领域的复杂环境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正在展开。一方面是资金充足的风险投资公司,但他们的投资记录却有不少失败案例,他们不断向那些注定失败的创业公司投入资金。另一方面是有远见的创始人,他们常常被投资者忽视,却默默地打造着世界一流的公司,颠覆着人们的预期,重塑着各个行业。
近年来,随着曾经备受瞩目的风险投资品牌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这种双重现实变得日益明显。创新工场就是其中之一,这家由李开复创立的高调基金,其糟糕的回报率以及最终转型为 AI 创业公司 01.AI 的举动,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争议。
批评人士称,该基金的平均 DPI(分配给投入资本)低于 1,这表明投资者甚至未能收回最初的投资。
DPI,即分配给投入资本,是风险投资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绩效指标。它衡量的是相对于投资者(有限合伙人)投入基金的总资本而言,实际返还给投资者的现金,显示了已实现的收益。
一位用户在广为流传的论坛帖子中写道:“请不要用‘可能’这个词来形容它的失败。” 这反映了有限合伙人(LPs)和创始人之间日益增长的共识:中国早期的风险投资领域已经成为炒作和无能的温床。
充斥着平庸的市场
尽管资金充裕,但许多中国风险投资公司采取了一种规避风险但又自相矛盾地鲁莽的做法。他们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支持热门行业和华而不实的商业计划书,但往往忽视了评估创始人能力或产品可行性所需的关键尽职调查。创始人选择上的无能,而不是监管或宏观经济,已经成为风险投资回报的隐形杀手。
过去几年中国风险投资的融资额
年份 | 融资额(美元) |
---|---|
2018 | 约 1502 亿美元 |
2020 | 约 564 亿美元 |
2021 | 约 885 - 1327 亿美元 |
2022 | 约 442 - 670 亿美元 |
2023 | 约 450 - 688 亿美元 |
2024 | 约 332 - 402 亿美元 |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环境奖励的是生存而不是远见。风险投资公司有动力将资金分散到数十个类似且缺乏信心的投资项目中。结果是:大量平庸的创业公司消耗资金,但没有明确的实现产品与市场匹配的途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早期创始人表示:“扼杀创新的不是政策或习近平,而是开支票的人。他们追求的是错误的东西。”
阴影中的建设者
当资本追逐喧嚣时,创新却在中国科技界被忽视的角落找到了避难所。以总部位于杭州的 AI 公司 DeepSeek 为例,该公司突破性的 R1 模型已受到全国各机构的欢迎。或者大疆,这家无人机巨头通过不断的产品执行继续主导全球市场。
这些不是个例。它们证明,在表面喧嚣之下,中国仍然是孕育非凡创新的沃土。但这些创始人中的许多人并没有得到精英风险投资网络的支持。相反,他们通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国际关注,或者在某些情况下,通过国家支持的研发来实现增长。
现在领导 01.AI 的李开复似乎正在驾驭这种复杂的局面。尽管批评人士认为他转向 AI 开发代表着从风险投资挑战中的战略转变,但 01.AI 已经推出了像 Yi-34B 和 Yi-Coder 系列这样的开源大型语言模型,这些模型在最初获得了一些关注。
然而,人们仍然持高度怀疑态度,因为该公司最近停止了预训练,转而采用基于第三方模型的平台解决方案。分析师指出,Yi-* 模型未能建立起庞大的用户群,并且很快就被更新的模型超越。
迫在眉睫的调整
行业观察家警告说,这种分裂的生态系统可能无法持续。一次调整似乎不可避免。表现不佳的风险投资投资组合可能很快面临资本撤回、有限合伙人的投资意愿下降以及失去获得高质量交易流的机会。与此同时,以建设者为主导的公司可能会继续扩大规模,这种增长是由业绩而不是认知驱动的。
如果中国要重塑其作为全球创新中心的声誉,就必须扭转局面。投资者必须重新调整他们的标准——超越炒作周期,重新投入到识别真正人才和技术严谨性的艰苦而往往不光彩的工作中。
一位天使投资人表示:“这就是顿悟。中国并不缺少资金,而是缺少筛选机制。风险投资公司玩的是不同的游戏。但真正的建设者呢?他们仍然在那里。他们只是为了获胜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