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过溢价出售股份向国有银行注入 720 亿美元,以促进贷款和稳定金融体系

作者
ALQ Capital, CTOL Editors - Xia
18 分钟阅读

中国720亿美元银行注资:2010年以来最大胆的金融调整

北京的财政引擎轰鸣启动——银行是活塞

为了展示国家的决心,中国财政部今天确认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战略性注资超过5200亿元人民币(约合720亿美元),这是15年来最激进的金融系统调整。

中国银行总部。(wikimedia.org)
中国银行总部。(wikimedia.org)

这一举措通过有针对性的A股定向增发,且发行价格远高于市场价格,不仅表明了资本支持,还明确对中国银行资产进行了重估——同时也深刻改变了北京的宏观金融结构。

“这不是简单的注资;这是对银行资产的重新定价,”一位来自东部地区的大型国有银行资深人士直言不讳地说。“从现在开始,银行是‘放水’(增加流动性/贷款)的引擎;只有有了资本支持,它们才能增加信贷量。”


为什么是现在?幕后的资本饥渴

财政刺激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压力:中国的国有银行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政策默默无闻的主力军。无论是支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支持房地产纾困,还是刺激消费者和中小企业信贷,它们都是在净息差(NIM)不断缩小和不良贷款(NPL)负担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完成的。

您知道吗?过去十年,中国主要商业银行的净息差(NIM)一直呈下降趋势。截至2024年末,平均净息差降至1.52%的历史新低,与2012年2.77%左右的历史高位相比显著下降。这一降幅归因于货币政策调整、经济放缓和银行 sector 的结构性变化等因素。尽管为稳定利润率做出了努力,但专家预测,由于贷款需求疲软和持续的经济不确定性,净息差将继续面临压力。这一趋势突显了中国不断变化的金融格局及其对银行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2024年的数据显示,个人经营贷款的不良贷款率在所有主要银行中均大幅上升

  • **中国农业银行:**0.93% → 1.39%
  • **中国工商银行:**0.86% → 1.27%
  • **中国建设银行:**0.95% → 1.59%

表:中国主要银行个人经营贷款近期不良贷款率(NPL)及主要趋势

银行类型零售不良贷款率(2022年末)零售不良贷款率(2024年中)趋势
大型银行0.61%0.74%不良贷款率逐渐上升
股份制银行1.15%1.28%不良贷款率适度上升
城市和农村银行1.73%1.98%不良贷款率大幅上升
整个银行系统1.5%(2024年末)2014年以来最低由于不良贷款的解决而下降

这种恶化已将该系统推向了风险拨备和资本充足率的“危险区域”。

您知道吗?资本充足率(CAR)是衡量银行财务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它计算银行资本相对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例,确保银行能够在不资不抵债的情况下吸收损失。资本充足率包括一级二级资本,其中一级资本是质量最高的资本。根据巴塞尔协议III等国际法规,银行必须维持至少10.5%的最低资本充足率,以确保稳定。比率越高,表明抵御金融衰退的能力越强,从而增强存款人和投资者的信任。这项保障措施有助于防止银行倒闭,并维持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

财政部的举动旨在扭转这种压缩循环——不仅要稳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还要通过增加一级资本缓冲来释放它们在整个经济中放贷高达6-7万亿元人民币的能力。这相当于为中国经济建立第二个信贷引擎


溢价购股:押注银行未来的溢价——还是对市场的默默谴责?

也许最能说明问题的细节不是注资本身——而是定价

  • **中国银行:**每股6.05元人民币(比A股收盘价溢价约10%,比H股溢价约40%)
  • **建设银行:**每股9.27元人民币(比A股溢价约9%,比H股溢价约48%)
  • **交通银行:**每股8.74元人民币(比A股溢价约18%,比H股溢价约30%)
  • **邮政储蓄银行:**每股6.32元人民币(比A股溢价约22%)

中国A股和H股的比较

方面A股H股
交易地点在中国大陆的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港交所)上市。
货币以人民币(CNY)交易。以港元(HKD)交易。
投资者准入主要供国内投资者使用;外国投资者通过QFII、RQFII或沪港通/深港通进入。向国内和国际投资者开放,没有限制。
监管框架受中国大陆法规管辖。受香港监管标准的管辖,这些标准与全球标准更加一致。
市场动态中国散户投资者的参与度更高。全球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度更高。
估值由于市场分割和流动性差异,通常以高于同一公司H股的价格交易。通常估值低于A股,从而创造套利机会。

这些不是象征性的溢价。它们相当于对市场定价机制的彻底否定——政府支持的银行股权重新定价,可能会重新锚定该 sector 的估值底线。

一位券商银行分析师表示:“这不是支撑市场,而是大规模的资产重估。这一次,财政部用真金白银告诉市场——你们低估了我们的银行。”


真正的剧本是什么?超越数字,一种新的政策矩阵正在出现

1. 修复资产负债表以修复信心

注资直接提高了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这对于承受信贷损失和扩大贷款规模至关重要。截至2024年底:

  • 交通银行:10.24%
  • 邮政储蓄银行:9.56%
  • (监管最低要求:8%)

这些比率在技术上是“安全的”,但不足以支持北京的下一个行动:将信贷超速扩张到绿色金融、数字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等风险更高的领域

2. 财政力量与货币政策相结合——“影子量化宽松”

虽然在技术上不是货币刺激,但该操作通过另一种渠道模仿量化宽松(QE):

  • 通过特殊国债融资,这从市场中提取闲置资本,而不会扩大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 以股权而非债务的形式注入,这意味着它成为永久性银行资本——这是2010年后政策的首例。

量化宽松(QE)与影子量化宽松的比较

方面量化宽松(QE)影子量化宽松
定义一种货币政策,中央银行购买金融资产以向经济注入流动性。量化宽松对影子银行或在法规之外运营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间接影响。
机制中央银行购买政府债券或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降低利率并增加贷款。通过增加流动性来刺激影子银行业务,例如证券化和抵押贷款发放。
目的在危机期间刺激经济增长、防止通货紧缩和稳定金融市场。放大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通常是传统量化宽松政策的副产品。
主要参与者中央银行(例如,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影子银行(例如,非银行贷款机构、资产管理公司)以及房利美和房地美等实体。
风险通货膨胀、资产泡沫和由于资产价格上涨导致的财富不平等。由于影子银行活动的监管较少,系统性风险增加。
与影子利率的关系通过模拟通过资产购买实现的负利率影响,直接降低影子利率。通过影响影子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和信贷可得性,间接影响影子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PBOC)北京总部。(bwbx.io)
中国人民银行(PBOC)北京总部。(bwbx.io)

这是一种财政-货币混合体,政府借款介入,而商业利润和零售存款已无法承担重负。

3. 在发出更多信号的同时,先发制人地防范未来风险

今天的举动可能只是第一阶段。2024年,监管机构宣布了对所有六家大型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尚未宣布增发计划)进行资本重组的计划。分析师预计第二季度至第三季度将有类似的注资。

一位驻北京的宏观顾问直言不讳地总结道:“去年发了债券;今年补充了血液(资本);接下来,我们将看看贷款是如何实施的。”


这对交易员和市场意味着什么?

在多个屏幕上监控股票市场数据。(stockcake.com)
在多个屏幕上监控股票市场数据。(stockcake.com)

1. 对银行重新定价,对风险重新定价

财政部设定的隐性底线为银行股权估值注入了新的可信度。即使更广泛的经济不利因素持续存在,增发的高溢价也为 sector 重新评级提供了近期催化剂。

然而,风险依然存在:如果新筹集的资金未能产生信贷效率——也就是说,如果它被用于支撑僵尸国企或过度建设的基础设施——**长期股本回报率(ROE)**可能会继续低迷,而溢价定价最终将被视为政治补贴,而非经济赌注。

您知道吗?过去十年,中国主要银行的股本回报率(ROE)大幅下降?从2010年代初超过17%的峰值,到2020年代中期,股本回报率已降至个位数。导致这种下降的因素包括经济放缓、由于贷款收益率下降和存款成本上升导致的净息差收窄、资本要求提高以及信贷风险增加,尤其是在房地产贷款方面。到2023年,中国银行的平均股本回报率约为8.9%,为十多年来的最低水平。这一趋势反映了银行业面临的更广泛挑战,大型银行与规模较小、更灵活的机构相比,经历了更急剧的下降。

2. 信号降低利率和更宽松的信贷

此次资本行动与中国人民银行的一项悄然但重要的举措相结合:将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转变为浮动定价,预示着第二季度降息

总而言之,这些步骤为以下措施扫清了道路:

  •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RRR)
  • 更便宜的消费者和中小企业信贷
  • 放松银行间流动性

最终结果?在不引发通胀警报(目前)的情况下,逐步但明确地转向宽松政策

3. 投资者的战术剧本
  • **银行股:**可能会出现短期上涨,尤其是估值过低且接近或低于账面价值的股票。
  • **利率敏感型资产:**如果注资降低期限溢价,久期交易(长期债券)可能会受益。
  • **信贷市场:**由于预期资本重组后的银行将提供更多支持,国企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二级和混合债务可能会上涨。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是中国地方政府为基础设施和开发项目筹集资金而成立的公司,通常绕过直接借款限制。这些实体积累了大量债务,导致人们对中国经济中的金融稳定和潜在违约风险感到严重担忧。

但请注意:如果没有收入增长或真正的需求侧复苏,信贷传导可能会停滞,将流动性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重演2016年后的情况。


放大视角:结构性危机还是战略重置?

中国的资本重组运动不是为了拯救倒闭的机构——而是为了在增长放缓的模式下加强国家政策杠杆

中国现代基础设施项目 (travelandtourworld.com)
中国现代基础设施项目 (travelandtourworld.com)

北京没有直接补贴消费或基础设施,而是加倍押注银行业作为所有宏观经济事务的传导机制:刺激、重组、去杠杆化和创新。

信贷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影响更广泛经济的关键渠道。它解释了中央银行发起的变动(如调整利率)如何影响银行提供的信贷供应和成本。这反过来又会影响企业和家庭的借款、投资和支出决策,最终影响整体经济活动。

这是一项有风险的赌注。在缺乏有机需求和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向系统中注入更多信贷可能会加剧资产泡沫或挤出私人贷款。但另一种选择——在面对不断增加的违约情况下,银行业被动、资本不足——可以说更糟糕。


现在求稳定,以后求效率

这不仅仅是另一次注资。这是中国金融-工业综合体的重新设计,将财政火力与货币灵活性相结合,以在通缩压力和地缘政治动荡的世界中维持经济势头。

它能否成功将较少取决于向银行注入多少资金——而更多取决于银行如何使用这些资金

短期解读是看涨。长期故事尚未完成。

正如一位政策分析师所说: “现在是‘金融搭台,银行唱戏’的时代;戏唱得好不好,取决于剧本怎么写。”

您可能也喜欢

本文是根据我们的用户在 新闻提交规则和指南下提交的。封面照片是计算机生成的艺术作品,仅用于说明目的;不表明实际内容。如果您认为本文侵犯了版权,请毫不犹豫地通过 发送电子邮件给我们来举报。您的警惕和合作对帮助我们维护尊重和合法合规的社区至关重要。

订阅我们的通讯

通过独家预览了解我们的新产品,获取企业业务和技术的最新资讯

我们网站使用Cookie来启用某些功能,为您提供更相关的信息并优化您在我们网站上的体验。更多信息请参阅我们的 隐私政策 和我们的 服务条款 。强制性信息可在 法律声明